薄弱的劇本,薄弱的劇情,薄弱的演技,三種薄弱加在一起,再加上文藝少女式的故作憂鬱和神經質,這是我今年開春以來,看到矯情指數第一名的電影。
矯情真的是沒有上限的啊!但我給矯情片的愛是有限的。 我很愛電影海報上的矯情文案,看電影海報上那句[有沒有一個人,你以為忘了卻影響一輩子],文案寫得多麼感人肺腑(兼且一句話就寫完了這部電影,反正就是每個人都有難忘的人,然後這個人讓人魂牽夢縈),這類型的文案就要搭配像[心動]之類的電影,創造觀影後的韻律餘味,才是經典。
偏偏[心動]多年後的這片[念念],令人不忘的其實是失敗的女角選角,矯情的母親念白,還有可以更爛的電影情節。
整個故事可以用10分鐘演完,卻演了兩小時,我看了至少七八次手錶,深感矯情片的漫長。故事敘述住在綠島賣麵的李心潔夫婦,在李心潔懷了第三胎時,因私情帶著女兒逃家到台北,然後在台北生活,卻在生產第三胎時,一屍兩命而亡。哥哥留在島上長大,而女兒梁洛施長大後和拳擊手男友張孝全之間吵鬧分合,而分處兩地的三人間也因為各自親情離異的家庭狀態,梁與張 時而產生了同是天涯淪落人的悲傷與無力;又時而用幼年時從親情而來的傷痛再一次傷害周圍所愛的人。而遠方的哥哥曾在成長的歷程裡用自己的方式追念離去的媽媽與妹妹。而後,導演加了點奇幻的元素,讓這三人和過去的傷痛說了再見。
這劇情絕對沒有我寫的這麼優美,看電影的時候,這些橋段只讓我覺得冗贅而無趣。哪個人沒有傷痛呢? 電影端出了三個內有創傷的主角,意圖告訴觀眾,有傷要試著療傷止痛,但片中所有人療傷止痛的方法都莫名其妙。 拍的最好的是長大後的哥哥到台北出差,風災滯留台北,莫名其妙地到了酒吧喝酒玩耍,睡覺後,穿越到了當年媽媽還在家裡的麵攤,和媽媽一吃麵聊天。這是全片我覺得最好看的十分鐘。但是拍的很像鬼片。應該說片中所有提到小時候綠島的生活都刻意打造成昏黃的鬼片氛圍。 張孝全演的拳擊手男友則是因為想讓跑遠洋的爸爸看見自己的成長,而選擇打拳擊,後來爸爸再也沒有回來。面對身體和拳擊事業的不順,劇本安排他騎車去碼頭邊釣魚,然後爸爸的鬼魂和他釣魚時相遇。這段顯得非常冗贅,而且矯情。 梁洛施飾演的妹妹,還有去看心理醫生(但片中完全沒交代她去看的原因,當有心理醫生的場景時,我都覺得這麼非自願可以不要去看啊!沒人強迫她!),而當她知道自己懷孕時,一邊創作、一邊和男友吵架,一邊回到當年媽媽遷居到台北時經營的麵店,然後驚嚇的覺得冥冥之中自有安排(我看到這段臉部都快抽筋了! 是說他有記憶障礙嗎? 媽媽在台北難產死了,又不是她撞車,就算她因此被帶回去小琉球,也有一種東西叫做地址好嗎。),最後創作畫作完後,她無目的搭公車去金山散心,旁邊坐了孕婦,公車出事,她協助去醫院接生(是說她是家屬親人嗎?還是她突然從美術系學生變成醫生了。) ,她就領悟了[生命好可貴喔! ]
我痛恨這一片中,所有的療傷止痛都是被動又消極的行為,傷痛的人也許逝去無法重來,回溯過去用不同眼光看待是很正確的,但片中的三人都卡在人生裡面,卻毫無任何想要去療傷的舉動。哪有這麼好的事---天上掉下來一塊ok绷就貼在自己傷口上。若無追尋,何來療傷止痛的可能? 通篇矯情式的文藝腔少女自囈,令人作噁。
本片對於小童星的選角是很恰當的,演出了幼年時期梁洛施和柯宇綸的模樣。但是長大後的選角則令人覺得對比得徹底失敗。小男星和柯宇綸的搭配很好,臉型身形,都讓人覺得柯宇綸和小童星間很連戲。而整個發生在台灣的故事,女主角選擇了來自香港的梁洛施,過度標準的口條與聲音讓人很難融入劇情,有點像台灣國語突然變成大陸人的突兀。 加上刻意塑造痛恨媽媽帶走自己離開哥哥加上自己未婚懷孕,整個電影從開場的第一幕開始,我都以為自已看的是鬼片。對,是鬼片,從第一幕梁洛施坐在公寓頂樓的圍牆上,伸出手來,手上是紅色的(顏料),然後作做的對天空伸出雙手,表情呆滯而木然,我都以為下一秒她要跳樓了,這種意象穿插在電影裏面約有兩到三次,搭配上劇情發展還有類似原住民的靈魂吟唱,完全鬼片氛圍。
建議非常有閒再去看。如果沒空,那就聽張艾嘉唱愛的代價就好了。全片冗長,甚至最後結尾草草,刻意大圓滿的結局,只讓人覺得某知名影評人說這片是張導的勇氣之作實是虛言。 面對傷痛哪有一定美好的,療傷結果,終可能殘缺,我們都不是活在象牙塔裡的模型,活生生的人正因殘缺才有美麗,沒有勇氣讓不完美並存在生命裡,哪裡有真正的勇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