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說說國文課文的壞話---脫節老舊又不知民間疾苦的[繞一條比較遠的路]

P_20160521_135317.jpg

別科如何我不知道,但是就國文而言,開放教科書版本實在沒有必要。 至少這三家版本,就我來看,都很爛。 我覺得教育部實在該深自大幅檢討,這些國文科課本的選文存在的必要性。 經典古文不敢廢,要留下,我沒有意見。 用以銜接高中職 的核心古文四十篇,我可以接受,為了考試而服務嘛!  但許多選入各家版本的課文,不是早就和時代脫節,就是過度的中文系文藝腔,說真的在整體社會風氣重理工輕人文的狀態下,這些白話文選文,其實很難挑得出真的能反映社會的作家作品。更遑論透過作品帶給學生與眾不同的視野了。
 

我一直是個嘴賤的讀者,所以回歸到我的工作,我也絕對保持同樣的本性,因為我覺得老師有很大一部分的功能是篩選教材,好的教材努力發揮其價值,至於壞的教材,有時,不讀可能還比較好一點。
 

例如[雅量],是根本的邏輯不通,[你聽你的鳥鳴,他看他的日出],完全毫不相關,何須雅量? 另外,目前的白話文作家,能選進課本裡的還真的沒幾個。而文章的好與壞,和國中語文想要達成的目標,應該一致。 問題點就來了,國中語文到底應該教甚麼? 教表達嗎? 問題是課本裡的那套表達,早就脫節了,光是應用文裡面一堆的過時的書信應用,在line和fb的大量使用下,其實都成骨董,除了對要考公職的人需要外,現在誰寫信或mail,會[膝前膝下]的[福安金安]這樣寫。 回到徐國能被選進國中課文的這篇課文,文章的主旨仍不脫陳腔濫調---繞遠路,看不同風景,萬物靜觀自有獲得。 內容主旨可以陳腐,但寫作手法則要翻新,否則不過是拾人牙慧,毫無創意。 而這一篇的寫作手法,仍有許多值得商議之處。最大的問題是舉例之誤用。
 

篇首和篇尾意圖用[喜馬拉雅]電影中的喇嘛說的話作為首尾呼應,但問題是所引用的這兩句話,幾乎是天外飛來這一筆,既不闡述說明[何謂最困難的路],也不去說那些宗教家曾經做出這些困難的抉擇。接著用經濟學家提及經濟效益,來反襯出自己與眾不同的選擇,因為那是他的[繞路]人生觀。這和前面提及的[困難選擇]毫無關聯,而且繞路和選擇困難是兩種不同概念。
 

接著在文章中說文學何嘗不是繞一條比較遠的路,舉了[桃花扇]和[水滸傳]的例子,問題是他的舉用手法,實在徒增讀者對於解讀這兩部作品的困擾,作者既沒說明他眼中的[桃花扇]是什麼? 也沒提到[水滸傳]又該如何從他的角度解讀。只說[ 因此一部「桃花扇」,並非「亡國之痛」四字而己,而「水滸傳」中的一百零八好漢,也不能被「替天行道」一語概括。] 這兩部作品,一套傳奇,一部小說,[桃花扇]除了男女情愛之外,歷來都指稱其借男女情愛點出明代滅亡的亡國之痛;另外[水滸傳]則是在宋代官逼民反的背景下,這108好漢只好聚義梁山泊,不得不替天行道。 我實在看不懂徐大作家引用這兩部作品的用意,除了深覺詞藻華麗,典故浮泛外,到底希望大家讀懂甚麼?
 

通篇僅展現了中文系刻板印象的不知人間疾苦,流於文青的自我囈語,不知道選這篇文章的出版社眼睛到底放在哪裡? 是想選出一篇負面教材作為寫作指引嗎? 若是如此,我想各出版社幹得真好! 明年選書,哪家出版社再選這篇,我永不錄用。 

---------------------------------------------------------------------------
[繞一條比較遠的路] 徐國能

前些日子看了一部極有趣的電影≦喜馬拉雅≧,影片中有發人深省之語,一位喇嘛對他的弟子說:「當你眼前有兩條路時,要選擇最困難的那一條。」這話表面上違背人性與常理,但深思後則覺得其中真有另外一番智慧。
我曾聽過一場有關經濟原理方面的演說,演講的是著名的經濟學者,他很有信心地表示:世界上的一切行為,都可以用經濟學來解釋。譬如,他說我們每天出門回家,幾乎都走同一條路,那就是因為,人們都在避免因為另一條路的陌生所帶來風險,以及要去探勘一條新路徑所要付出的時間與精神成本。我聽了是深以為然。
不過,話雖如此,有時我在往返中,偶爾喜歡繞一條平常不走,而且比較遠的路。
避開了熟悉的紅綠燈,避開了必然經過的那幾爿小店,一條比較遠的路悠悠恍恍,引領著我瀏覽另一種風景,說是風景,其實在都市,任何一條街巷都是大同小異的公寓門面與水泥圍牆,不過繞一條遠路,就是換了一種心情,刻意讓自己去承擔經濟學家最擔心的「風險」,或是很奢侈地浪費掉經濟學家十分在意的「成本」,於是我便像一個大富翁般,享受著人間的浮華,卻不計較收支面的營利。這樣的心情底下,土土的樓房好像活潑了一些,水泥牆也有了一些風情,如果能在這條路上遇見一棵上了年紀的榕樹,或是聽見某家窗間傳來悠揚的琴聲,那就算一筆意外之財了。如果願意停停腳、抬抬眼,用不同的角度觀察一下西天的流雲夕暉,那便是更深一層的喜悅。
而文學何嘗不是繞一條比較遠的路,在迂迴間去激發一種沉澱在濁世中的情韻,逗留一份遐思。那陸游所說的「山重水複疑無路,柳暗花明又一村」雖然成了一句俗語,但詩中的「疑」字、「又」字,卻也說明了在陌生的環境,心情或怕或喜的頓挫跌宕,這是終日行在一條相同的路上,所不可得之的人間趣味。又如那找到桃花源的武陵人,不也是在「忘路之遠近」的意境中嗎?因此一部「桃花扇」,並非「亡國之痛」四字而己,而「水滸傳」中的一百單八好漢,也不能被「替天行道」一語概括。是故當我們沉浸在一首短短的絕句,我們的心也可以散步到很遠的地方,去撿拾秋夜落下來的松果,或是隔著水晶簾探望一泓寒清的月色,因為在當時,詩人們必都繞了遠路,來到了這些杳無形跡的意境,完成了藝術或是人生的巔峰。
在我們的生活,必然存在著兩條路,比較便捷的,比較迂遠的,時間追趕我們,生命匆匆,我們總是奔馳在便捷的那一條路上,永無止息。如喇嘛所說的去選擇一條最困難的道路,那或許需要一些宗教的情操與勇氣,然而能在平凡的日子,經常優閒地繞一條比較遠的路回家,那不啻是一種福緣,更需要勘透人世的深智廣慧。

arrow
arrow

    s05276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